當前位置: 首頁 政府信息公開 重點領域信息公開 公共文化服務信息公開 歷史文化
發布時間:2024-03-13 10:13 來源:區文旅局 作者: 瀏覽次數:3593
沾益區地處珠江源頭,位于云南省東部,曲靖市中部,處于云貴高原腹地。國土總面積2801平方公里,海拔1860米,東與富源縣相鄰,南與麒麟區接壤,西與尋甸縣、會澤縣相連,北與宣威市交界。距曲靖市區13公里。沾益地勢北高南低,低山、緩丘、湖盆交錯,境內最高峰為馬雄山,東北—西南走向,是南、北盤江和牛欄江的分水嶺,主要河流有南盤江、北盤江、西河,屬珠江水系;牛欄江為金沙江支流。彝族、苗族、回族為世居少數民族。沾益區氣候為高原季風氣候。全年氣候溫和,氣溫具有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垂直變化的特點。干濕兩季分明,冬春干旱多風,夏秋雨量集。
“沾益”一詞作為地名,最早出現于元代。元朝建立后,為加強統治,元王朝在云南設立云南行中書省,云南作為“省”一級行政區域始于此?!笆 毕螺犅?、府、州、縣,委任土著民族中的上層份子充當各路、府、州、縣的土官,實行“羈縻政策”。
據《咸陽王撫滇績》記載:“麗江等府一十二員,加封爵位,余府、州、縣、司,甸九十六王,俱賜世職,共治滇南?!痹跒跣U三十七部之一的磨彌部故地設沾益州,并任命其上層貴族為土知州,寓意蒙古貴族與當地上層分子“利益均沾,共同治理”?!罢匆妗币辉~體現了元朝中央政府上層貴族與云南土著民族上層在維護共同利益下的相互妥協和相互結合。沾益州屬曲靖路總管府管轄,州下轄羅山縣(今富源)、石梁(今宣威)、交水(今沾益)三縣。明代時期的沾益州管轄范圍為今宣威、沾益(明代稱交水)兩地,州設在今宣威境內,由流官和土知州(安姓土司)共同治理。明天啟年間,因安姓土司叛亂,流官被趕至交水(今沾益縣)形成土司統治北境(今宣威),流官統治南境(今沾益)的格局。清順治年間,洪承疇將沾益州州設定于交水縣。清康熙、雍正時期云南開始了“改土歸流”,沾益州土知州安于潘被云貴總督鄂爾泰革除,沾益州土司制度自此被廢除。雍正五年沾益州北境改稱宣威州,南境(交水縣)改稱沾益。民國時期的沾益縣轄區與現沾益區的轄區大致相同,但是今天麒麟區的珠街鄉、茨營鄉、東山鎮一部,在民國時期仍屬沾益縣管轄范圍,民國時期,分別稱珠街鎮、安平鄉、寧和鄉。
戰國末期占據關中地區的秦國國力增強,隨著秦國對巴蜀地區控制的增強,秦國勢力不僅向東擴張,而且由巴蜀向南擴張。蜀郡太守李冰父子開鑿了由宜賓至今昭通一帶驛道,秦始皇統一全國后,派將軍常頞將驛道向南開鑿,并修驛站置官員,又因道寬五尺,故稱“五尺道”。
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買到了產于蜀郡的錦布和筇竹杖,經詢問商人,得知物品來自身毒(今印度)。張騫返回長安后向漢武帝匯報了此事,經詢問方知由蜀郡向南有一條民間商道通印度,漢武帝開始了經營 “西南夷”地區的舉措,派中郎將唐蒙引兵由四川地區南入,將僰道延伸至曲靖、昆明一帶,并在驛道經過之處設“初郡”、置官員、建郵驛。西漢王朝對“西南夷”地區開始了有效統治,自此,一條北起關中南至印度的商道正式由官方確立。
五尺道起于四川宜賓→經高縣→筠連,南入云南鹽津→大關→昭通,又經貴州畢節→威寧,后又西入云南宣威→沾益→曲靖。
沾益境內:永安鋪—炎方—來遠鋪—遵化鋪—十里鋪——松林—過黑橋—麒麟區三岔驛
五尺道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漢代至清代五尺道的通道功能就從未中斷過,它一直就是云南與內地進行交流的運輸線。五尺道的開通,加強了云南與當時中國最發達地區關中地區的經濟、文化的聯系,促進了云南的發展和進步,同時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也通過這條驛道對云南實施了有效統治,并使沾益成為云南與內地進行聯系的交通節點,五尺道是秦朝、漢朝時期一條重要的交通要道,它是從京城長安(關中地區)至成都(成都平原)到云南抵緬甸達印度的重要商業通道。秦、漢時期在這條驛道上往來的商隊絡繹不斷,《史記·貨殖列傳》稱其“棧道千里,無所不通”。
唐代以后由于關中的生產水平下降,江南的生產水平提高,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此后的封建王朝大多定都于陜西以東地區,我國的經濟重心南移,政治中心東移。在此背景下一條新通道應運而生,為了與內地的聯系更加便捷,自元代后,滇黔古道正式由官方確立,這就是普安路。這條驛道東起洞庭湖畔的常德向西入貴州,過鎮遠—貴陽—安順—盤縣后再從勝境關西入云南富源,后與五尺道交匯于沾益。從富源腰站進入沾益境內后經大塘—小塘—白水村—海子鋪—大營—太平橋—抵沾益東門。五尺道和滇黔古道交匯于沾益,使沾益成為明、清時期內地進入云南的必經之地, 沾益作為云南古代交通樞紐的地位自此形成。
上一篇:沾益天生壩水電站